低碳分析
郝吉明院士:减污降碳不能打破正常供求关系
来源: 中国能源报 发布日期: 2021-10-13 15:47:52 浏览量: 216

“近年来,我国PM2.5浓度持续下降,空气质量明显好转,蓝天保卫战取得跨越式胜利。但是,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整体还处于一个形势非常严峻的状态,随着污染物减排空间逐渐收窄,末端治理难度日益增大,必须寻求新路径、新方式推动减排。”日前,在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(下称“CCAPP”)2021年度会议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CCAPP指导委员会主席郝吉明直指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紧迫形势。
何为新路径、新方式?郝吉明表示,国家提出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,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。“增效首先要增,靠绿色技术来发展,靠生态系统的增汇求得碳中和。增效要增加生产能,不要搞运动式减碳,不能打破正常供求关系。正确贯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改善空气质量就有了保障。”
“只有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才能实现目标”
“传统行业短期内快速转型难度大”
数据证实,燃煤锅炉整治、落后产能淘汰、北方清洁取暖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,对二氧化碳减排同样有效。据《报告》统计,2015-2020年,工业部门通过上述措施减少了6%的碳排放量;民用部门在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的同时,保持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稳定。
但在严刚看来,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。“截至2019年,全国仍有约70%的城市未实现碳排放和PM2.5浓度协同下降。”杜祥琬也称,PM2.5浓度、碳排放强度有所下降,二氧化碳排放的绝对量并没有降低。“今年上半年,全国碳排放量较去年、前年同期分别增加了11%、8%。减污与降碳协同了吗?这一问题值得思考。”
严刚表示,当前难题主要在于降碳。“我国经济需持续稳定发展,未来对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需求。从产业定位来看,全球近1600种工业产品中,我国有1200种产品的产量居全球首位,传统产业规模大、比重高,粗钢等产量均占全球的50%以上,传统行业短期内快速转型难度大,深度脱碳面临巨大压力。”
此外,电力和工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部门。“从技术路径来看,降碳难度最大的就是工业部门。相比交通、建筑领域,石化、水泥、钢铁等行业减碳技术路径还不是很清晰,实现碳中和挑战更大。”严刚称,欧盟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约用了70年,减排约40亿吨,年均减排0.6亿吨。我国要在碳达峰后用30年时间实现100亿吨左右的减排,年均减排目标在3亿吨以上。“时间紧、任务重,现阶段应以碳中和目标约束推动实现高质量达峰。”
“只强调减排不足以准确全面理解协同增效”
资料来源:中国能源报
免责声明: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,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仅供学习,参考,交流之目的。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